2022 年开年,阿里就做了个违背马云的决定

创投圈
2022
02/20
19:51
分享
评论

 

" 京东将来会成为悲剧,这个悲剧是我第一天就提醒大家的,不是我比他强,而是方向性的问题。"

2015 年出版的《阿里巴巴正传》一书的序言中记录了马云的这番言论,彼时便引起互联网行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和热议。随后,马云公开道歉并表示这只是 " 友人间的吹牛聊天 ",中国互联网不应该只有一种所谓的正确模式。

道歉虽平息了部分质疑,但马云和刘强东的模式之争已然被放在了台面上。

从原文来看,马云在 " 吹牛聊天 " 中指出的京东方向性问题即为刘强东选择的重资产、重人力的自营模式,与阿里更注重平台属性的战略相比,自营模式的成本和打磨时间要多出数倍。

然而仅过去七年,阿里突然开始 " 京东化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阿里 B2C 零售事业群将围绕大品牌开设天猫自营旗舰店,近期会通过手机天猫 App 改版正式上线,届时该 App 将更名为 " 猫享 "。

有分析指出,如此大幅度的模式变革甚至无异于在阿里内部 " 再造一个京东 "。

但是," 再造一个京东 " 又谈何容易。

啥是 " 自营 " 

自营指的是电商平台会首先向品牌方购入商品,在对外销售之前商品所属权归于平台,用户下单后,会由平台负责分拣、配送和售后,平台直接对消费者负责,京东多数电器、数码自营店就是这样的模式。

与淘宝、天猫常见的品牌直接对接发货的模式相比,自营模式中平台的参与度更高,远不止是连接消费者和商家的服务提供商。

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平台对服务人员、品牌合作和物流体系建设的投入也就会高出许多,这也是京东成立十余年才实现盈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不可否认的是,自营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后期一旦打通整个供应和配送链条、构建起护城河后,企业将拥有强大的核心优势和长久发展的重要根基。

据悉,与京东类似," 猫享 " 将首先从标准度、客单价高且头部品牌集中的 3C 品类推进,目前正与 realme 等品牌沟通入驻事宜,国内手机的大品牌都有意向在猫享开设自营旗舰店。

转动方向盘,阿里不得不做的选择 

与前几年顺风顺水的发展相比,阿里近两年明显进入了障碍赛跑道,马云曾引以为傲的「平台属性」似乎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隐患。

20 多年前,阿里一边高喊着 "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 一边立下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目标。

多年间,阿里矩阵下的淘宝、天猫等产品普及了线上购物,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给不少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带来了商机,同时,也给自己积累了约 10 亿的用户和只要做平台生意就能 " 躺着 " 赚钱的模式。

在浩瀚的宇宙中,质量越大的恒星引力越大,吸引聚集在身边的行星或其他天体的数量也就越多,而且不出意外的话,这些天体只能在恒星附近的轨道上行进,难以脱离。

慢慢成长为巨头的阿里就如同一颗拥有强大引力的恒星,吸引了许多商家的入驻,但这样 " 霸道 " 的引力也让阿里在互联网反垄断问题上频频踩坑。

此后反垄断监管逐渐趋严,182.28 亿元的天价罚单更是直接将牵引商家的引力来源由一方变成了多方,选择权回到了商家手里,竞争变得更有序和健康。

同时这也意味着阿里引力优势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复从前。数据不会骗人,阿里去年三季度的财报显示,营收增速正持续放缓,包括广告收入和佣金收入等在内的客户管理收入(主要来源于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仅录得同比增长 3% ,远低于市场预期水平

加上互联网流量见顶的普遍现象,阿里如果依然坚持只做平台很难再实现高增长,因此从其他模式突破寻找更多增长曲线似乎就成为了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

从阿里的整个电商矩阵来看,现在尝试自营模式也是个很明智的决策。

首先,陆续推出淘特、淘菜菜等产品,可看出阿里有与拼多多、京东在下沉市场 " 厮杀 " 之意,而对服务质量和配送速度要求更高的 " 五环内 " 人群,阿里明显也不能放开,自营模式刚好能弥补阿里下沉时在这一方面的空缺。

第二,在淘宝、天猫模式和服务群体逐渐趋同的当下,阿里已经意识到了两个产品的矛盾,因此在正式掌舵阿里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的一周后,戴珊就将淘宝、天猫两大业务在后台层面将全面融合,形成统一的平台机制。

如今再对天猫进行大调整,不难看出,阿里正有意让旗下产品的界限分明,避免功能过分重叠以及流量分散造成资源浪费,也能更加精准地服务拥有不同需求的用户群。

总的来看,自营模式能帮助阿里在平台属性的基础上提供更具有实质性服务,同时增加其对电商全流程的把控,或许能带动非自营模式服务水平的完善,另外,也可以补齐阿里产品矩阵的空缺。

刘强东将笑到最后 

与阿里、腾讯积极游走在多个行业相比,京东近几年的发展相对低调和务实一些,尤其是在明州事件后,刘强东便鲜少出现在聚光灯下,京东身上则多了几分实体企业的气息。

但低调并不等同于掉队,反而意味着在相对真空的区域独自发育和蓄力。

曾经被马云 " 吐槽 " 的自营模式逐渐成为打出差异化的核心优势,业务和营收增长更为稳健,当 " 二选一 " 不再可行,京东接收了更多品牌入驻的流量,商品种类也因此丰富起来,尤其是服饰、日用品等品类。

因此在一众互联网企业面临营收、用户增长双降速时,京东的数据成为了最 " 能打 " 的那个。

去年第三季度,阿里电商业务的疲软态势明显,淘宝、天猫等电商带来的客户服务收入远低于市场预期,京东的零售业务收入、成本控制和利润率却均处于稳定状态。

此后即使是遭遇 " 金主 " 腾讯清仓式减持,京东的股价依然能在暴跌后缓慢恢复至原来的水平,相反,阿里、腾讯的股价则一直处于震荡走低的状态之中,足以证明京东基本面的稳固。

ZAKER 新闻在此前的分析中曾指出,阿里与京东目前的战略不同,前者属于 " 广积粮 ",即战略重心在寻找新的增长引擎上,因此在阿里云、社区团购等赛道投入更多,后者则处于 " 高筑墙 " 状态,即在开拓新业务的同时,更注重增强现有运营模式的优势和补足缺陷,包括扩大商品品类、不断加强配送网络建设等等,以加固自己的护城河。

例如,截至去年 6 月 30 日的一年中,京东物流新增仓库数达 450 个,相当于 2007-2017 年新增数量的总和。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京东正 " 以不变应万变 ",而阿里已然意识到了跟随时代大环境作出改变的重要性并正付诸行动。

但在自营模式上,京东在配送网络、品牌合作关系和用户心智上都有多年的积累,阿里想要赶上可能还需要补课很久。

以配送方式为例,据悉猫享的自营商品会选择顺丰或丹鸟进行配送,大家电则用日日顺物流、德邦等。选择与淘宝商家常用的三通一达不同的快递显示出阿里希望猫享走出差异化路径的规划,而将非自家战队的顺丰纳入选项也反映出阿里在物流体系调整上的无奈和些许慌乱。

虽然自营不一定就是最优解,但从某种角度看,这似乎已经是现阶段阿里在电商板块能做出的最大改变了,最终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另一方面,阿里此举无疑也支撑了舆论场有关 " 刘强东成最大赢家 " 的论调。

从京东集团二次上市,京东物流、京东健康、达达集团登陆港交所和纳斯达克,再到京东与春晚 " 牵手 " 和刘强东近 150 亿捐款,京东科技近日也被传将赴港上市,退居幕后的刘强东仿佛正带着京东迎来自己隐忍、积累多年后的高光时刻。

来源:ZAKER 鲍星娃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