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向“拟人化”升级,“技术-应用”双螺旋逻辑初现

每日快讯
2025
10/29
10:42
分享
评论

随着以AI大模型、传感器、灵巧手等为代表的技术的成熟,以及商业化场景落地拐点的到来,人形机器人正呈现出显著的“拟人化”发展趋势。

近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宣布,2026 年一季度(预计 2—3 月)将发布第三代 Optimus,这款新品被描述为“形似人类套上机器人外壳”,真实度足以让人“想戳一下验证”。

国内方面,宇树科技近日发布Unitree H2 机器人。据官方演示视频,该机器人采用仿生人脸设计,搭配可穿戴服饰形态更接近真人,具备舞蹈、功夫表演等运动控制能力。

10月27日,国信证券发布报告表示,特斯拉和宇树机器人发布新品动态,同时机器人设计和能力上也将更拟人化,表明人形机器人能力仍在快速提升,且朝着拟人化方向进步,持续看好人形机器人的长期投资机会。

作为AI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正展现出巨大发展前景,并重塑相关企业的估值逻辑。目前,除特斯拉、宇树科技之外,联想集团、立讯精密、智元机器人、越疆科技等科技巨头及具身智能企业,均在人形机器人“拟人化”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有力促进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形成“产业加速-企业价值升维”的正向循环。

“拟人化”突破背后的商业化转折

特斯拉与宇树科技产品的“拟人化”并非孤例,而是近来行业普遍发生的系统化突破,涵盖设计、能力、个性化交互等诸多方面。

3月11日,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彭志辉发布灵犀X2的演示视频,其不仅能走、能跑、能转、能跳、能使用滑板车、平衡车及自行车,还能与人对话。

5月7日,联想集团发布首款搭载联想乐享超级智能体的机器人“联想乐享壹号”,并现场表演了一套太极拳动作,展现出媲美人类的肢体协调能力。该机器人在联想集团线下门店部署时,不仅能像人一样与顾客握手、打招呼,为顾客进行产品讲解、推荐,还能“贴心”地与观众比心,引起外界广泛关注。

此外如Figure AI的Figure 03、越疆科技的Atom、傅利叶智能的GR-3 、立讯精密的智能家庭陪护机器人等,亦展现出类人的行动能力或情感化交互能力。

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化”,对其产业化应用意义重大。数字华夏研究院院长刘迅分析称,机器人“拟人化”的交互能力“不是单纯为了‘像’,而是为了实现更顺畅的交互体验”。其进一步指出,展厅导览、教育陪伴、情感陪护、家庭陪伴等场景中,对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化”要求尤为突出。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人机融合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立华亦表示,机器人以人的形态 “进化”,与现实世界更加适配,在技术上更具可操作性,也方便人类与机器人和谐相处。

国泰海通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已经超越“能否行走”的初级阶段,进入“为何人形”与“何以好用”的深层探索,其价值正从炫技的技术演示,转向特定场景下的实用效能与作为通用研究平台的开源价值。

正因如此,与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化”并行的,是产业商业化拐点的到来。

今年以来,智元机器人与上海龙旗科技、原力无限与时华文旅、联想集团与中策橡胶等亿元级订单,以及联想创投增资维他动力拓展家庭服务场景,与星动纪元合作推动具身智能多行业场景落地应用,均普智能将具身智能机器人年产能从1000 台大幅提升至 3000 台以上等案例,已从零星个案,发展为每个月均发生多起的密集事件。京东物流近日更是宣布,未来 5 年将采购 300 万台机器人,全面投入物流供应链全链路场景,成为备受关注的超大规模机器人商业化案例。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机器人减速器的产品产量猛增1.2倍,增幅超过其他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则分别达到为59.48万套、1350万套,增长29.8%、16.3%,在统计局给出的细分表单中,分别位列第二、第五。

如果说机器人产量的高速增长,展现的是行业商业化落地的加速,身为机器人重要零部件的减速器的更快增长,则进一步预示着行业未来更快的发展。

人形机器人以“拟人化”为代表的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正吸引资本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重塑相关企业的资本市场估值。

根据IT桔子的统计数据,截至10月19日,今年该领域已发生投资事件132起,接近去年全年(69起)的两倍。在二级市场,人形机器人亦在市场众多热门板块中表现突出。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今年股价累计涨幅达到155.32%,越疆年内上涨超1倍。

联想集团作为“技术+商业”双突破的代表之一,亦开始引发投资者对其估值的重新审视。今年5月间,有投资者指出,联想集团凭借 IDG 的现金流、ISG 的算力基建和 SSG 的高毛利服务,构建了完整的 AI 价值链。然而,当时股价对应 2025 年 PE 仅 10 倍,显著低于科技巨头平均 25 倍,这表明市场对联想集团的价值可能存在低估。目前,随着联想集团股价震荡上行,其市值达到1432.74亿港元,但PE仍仅为13倍。

市场分析认为,市场对联想集团的低估,主要源于三大认知偏差,其中之一即是PC硬件标签固化,忽视其SSG(方案服务)和IS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的科技属性。公司最新财季中,PC外业务营收占比已近半,证明联想集团从PC硬件厂商到AI全栈服务商的深度转变。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突破和行业转折,有望进一步释放联想集团AI潜能,加速其估值逻辑的转变。

技术与应用的双螺旋逻辑

尽管行业成功开启商业化进程,但要实现规模化的扩大和可持续性,仍存在一定瓶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系统实验室王尧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还无法实现大部分的非结构化任务,完成任务的泛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距离真正进入工业、服务业的诸多应用场景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具备实用功能、全尺寸的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价格还普遍较高,还需不断控制成本。

近日,马斯克在 2025 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宣布,原计划于 2025 年实现 5000 台 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量产目标搁置,量产时间推迟至 2026 年底,其解释的原因即包括五指灵巧手的研发、电池续航、关节电机过热以及软件效率低等技术问题。同时,人形机器人尚未形成如汽车、电脑等成熟的供应链,特斯拉必须高度垂直整合,以降低产品成本,这意味着更长的筹备周期。

但行业普遍选择在此时推进商业化,有其更深层次考量。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总监邢伯阳分析:“现在算刚刚启动人形机器人第二轮数据闭环,核心是数据和具身智能驱动,即将人形机器人放在真实场景中去做初步的验证和数据采集,这一轮完成之后机器人的效率会有明显提升。此前,头部公司已经差不多完成第一轮闭环,即用传统规划决策方式做,在模拟场景里实现闭环。”

上海某券商分析师亦表示,明年预计将有大批量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环境应用,虽然届时其经济性价比可能尚未完全超越人力,但无论是本体厂商还是应用方,都有强大动力去大规模部署,目的是在真实场景中采集数据,不断迭代模型、硬件和算法,加速技术飞跃。

“联想乐享壹号”即是这样一个显例。作为联想集团企业级智能体落地的关键“探路者”,有分析认为,“联想乐享壹号”通过让机器人在门店真实环境中运行,使“擎天” 智能体平台与终端场景实现连接,积累了大量真实场景数据,从而不断优化模型算法,使其更适应终端设备的算力与存储限制,推动大模型从“云端”走向“终端”,让未来的智能体更加智能、高效。

除AI智能体大脑之外,联想集团机器人产品的灵巧手等关键零部件,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持续优化。如联想最新一代晨星足式机器人GS搭载的100kg负载灵巧手,可灵活执行按钮操作、断路器复位、螺栓旋紧等高精度任务,真正实现“操作有度、作业有感”。其在220KV变电站中实现了自主巡检与应急操作,重复定位精度达±5cm,已入选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应用。

近日,宇树科技发布 UnitreeGo2 实训平台,聚焦具身智能教育领域痛点,构建“理论-仿真-实操”全流程教学体系,目前平台已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10 所高校达成合作。国金证券表示,教育设备市场需求稳定,且客户粘性高;平台为具身智能产业培养专业人才,解决“人才短缺”痛点。长期看,若公司能持续占据教育场景入口,有望形成“人才-技术-生态”的正向循环,为后续拓展工业、服务场景奠定基础。

智参智库特聘专家袁博表示,不同于日本、美国等市场更偏重技术突破的发展路线,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遵循“市场驱动、小步快跑”的实用主义路线,聚焦从1到100的迭代突破。“背靠全球最大制造业体系和完整供应链,在明确的政策支持与‘机器换人’需求推动下,产业能够快速试错、持续优化,实现从原型到商用的高效转化。

联想集团、宇树科技等案例亦向市场证明:从“拟人化”等技术突破,到商业化落地尝试,再到商业化应用中积累数据、需求,进一步促进技术突破,人形机器人行业成功形成了“技术-应用”双螺旋上升逻辑,从而进入新一轮加速发展阶段。

此外,在成本方面,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布局,亦融入了对中短期发展预期的考量。一些企业凭借其先进的工程制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与AI技术应用能力,已具备显著降低人形机器人量产成本的条件。

比如,近日联想集团南方智能制造基地通过“火种计划”“光明计划”,帮助戴盟机器人的Sparky 1与跨维智能的DexForce W1 Pro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制造成本降低10%。此前,联想集团还帮助本末科技TITA轮足机器人实现量产,单位制造成本降低8%,效率提升30%。

中银证券表示,未来两年,人形机器人赛道有望呈现出“三化”趋势:一是智能化深化,AI 驱动的动作生成与认知控制将取代预编程逻辑;二是场景化拓展,从教育科研向制造、物流、安防等领域延伸;三是产业化提速,资本、政策与生态的合流将推动产业链标准化与规模化量产。仿生机器人的崛起代表着智能硬件正进入“具象表达”阶段,有望为中国 AI 产业带来新的增长引擎。

在此过程中,能更好实现估值逻辑重构与估值提升的,显然更可能是联想集团、宇树科技等率先建立并完善“技术-应用”双螺旋闭环,并在成本控制上获得突破的企业。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