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就持续强调加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2025中央一号文件对盐碱地治理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强调了“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核心精神。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陕西榆林盐碱地治理成绩斐然,截至2024年底全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61.37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1%,生动展现了将盐碱地治理视为端牢中国饭碗关键举措的可行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粮食安全事业同样临从“吃饱”到“吃好”的深刻转型。而新阶段的课题,也顺势变为夯实产量基础的同时,强化粮食供给侧与餐桌需求侧的有效衔接,更好地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藏粮于技——盐碱地变身新粮仓
当前,我国盐碱地治理正从传统土壤改良,转向“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 相结合的系统治理。全国还有超过5亿亩如榆林那样具备开发潜力的盐碱地,作为战略后备资源逐步释放增产潜力。
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利津县通过生物改良技术推动1.5万亩盐碱地变身“米粮川”;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的68个耐盐碱新品种,让更多“潜在粮仓”转化为现实产能。这些实践不仅展现我国向盐碱地要粮食的决心,也彰显出科技赋能下“吃得饱”迈向“吃得好”的可行路径。
科技赋能——守护每一粒粮食的价值
让盐碱地变身“粮仓”保障产量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体系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厨房科技创新也同样是让每一粒粮食都绽放出美好风味,助力百姓“吃好”的核心驱动。

图为:美的电饭煲供图
面对我国米种多样、口感需求不一的饮食国情,智能烹饪科技展现出的精准应对能力尤为重要。美的推出的花瓣Pro 电饭煲,就通过构建覆盖上千种米型的数据库与数万次测试形成的专属烹饪曲线,以及花瓣2.0 IH加热技术、负离子鲜氧风环、纯钛0涂层等创新,系统性地解决中国家庭因米种差异导致的烹饪痛点。
这类创新不仅是电饭煲的硬件升级,更是“藏粮于技”战略在民生层面的生动实践。秉持“香甜好米饭”理念,美的电饭煲通过覆盖上千种米型的烹饪曲线数据库,让盐碱地产米与传统稻米都能绽放最佳风味,实现美味平权,其背后是科技对农业价值的深度挖掘——以“一米一曲线”的智能烹饪,将各地农民的辛勤耕耘,转化为餐桌上的香甜米饭,让每一粒粮食物尽其用,真正实现了“惠民生”从田间到餐桌的同频共振。

图为:美的花瓣Pro lH电饭煲
从盐碱地里的攻坚,到厨房中的创新,提升主食品质与体验的完整链条正在形成。在国家战略引领与科技持续深耕下,中国人的饭碗必将端得更稳、更香,迈向更高品质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