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行业卷在 2023:四大趋势,两强争霸

创投圈
2023
12/19
22:08
分享
评论

 

头部厂商大 PK,腰部被碾压,尾部赚点钱。

2023 年,是游戏大年。

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大 " 现金牛 ",游戏市场版号发放进入常态化,各大厂商的新产品排队上线,且后续储备充足,市场规模明显回暖:二季度手游市场增速转正,7 月至 8 月进入暑假高峰期,三季度以来增长加速。

回顾这一年,游戏行业有惊,也有喜。

第一个关键词是 " 内卷 "。2023 年上半年,游戏用户规模终于重回增长,达到 6.68 亿人的历史新高点。而网民规模是 10.79 亿,市场彻底进入存量竞争。哪怕是最头部的大厂,都开始靠降价、发福利争取玩家,腰尾部厂商几乎很难靠品质和风格取胜,只能接受越来越低的价格。

" 价格战 " 只是行业内卷的缩影,游戏出海更是竞争红海。海外市场环境复杂多变,老牌的海外游戏巨头重新布局,以抢回中国厂商拿下的地盘,中国游戏出海的整体收入继续下降。在挑战加大的情况下,头部厂商今年依然是老产品挑大梁,中小厂商出海求生存的路更加难走。

游戏行业 2023 年的另一个关键词是 " 增量 "。

2018 年春节前,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玩《跳一跳》时,2021 年 9 月,《羊了个羊》在各大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时,我们可能都没想到,在 2023 年游戏大盘用户增长难上加难的背景下,小游戏能异军突起,靠着挖掘用户碎片化场景成为行业的增量。

除此之外,今年 ChatGPT 加速 AIGC 商业化,爆火出圈之余也帮了游戏行业一把:" 文 " 能变革玩法,让 NPC 自带 " 感情 ",让用户迷上 UGC 创作;" 武 " 能降本增效,省人力省时间。

今天的游戏行业几乎不会凭空劈出一个蓝海,很难产生类似 " 端转手 " 的革命性变局,但因为市场供需的变化,游戏行业正走向一场规模性变革:游戏大厂开始 " 新老 PK",腰部继续被碾压。接下来的市场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不妨从过去一年的市场现象、行业趋势中寻找答案。

新品类:小游戏闷声发大财

这一年,最大的黑马非 " 小游戏 " 莫属。

数据显示,2023 年微信小游戏活跃用户规模达到新高、抖音小游戏 DAU 爆发式上涨。小游戏爆款频出,《咸鱼之王》、《寻道大千》、《羊了个羊》等长期霸榜。

这些爆款不少是 2021 年上线的老游戏,为什么这个风口在水下潜藏几年后才爆发?

首先是互联网巨头在这个领域战火升级,发力技术和流量,给小游戏创造了走红的土壤。

技术的升级,直接把厂商的研发成本打下来了,而相对宽松的买量(投放广告)环境,给小游戏带来了流量红利。微信小游戏团队在 2021 年实现技术突破,厂商通过 Unity 引擎或 H5 引擎制作游戏,都可大幅降低开发成本。抖音从 2022 年起逐步开放对微信小游戏的跳转。为了吸引上游的小游戏开发商加入,这两大平台都拿出来激励计划。此外,支付宝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序也在加码布局。

除游戏开发成本外,小程序游戏的最终收益,还取决于渠道分成、买量成本。小程序平台分成比例较低,厂商综合到手 80%-85%。更关键的是,据小游戏开发者周丛透露,因为小程序生态流量充沛,买量成本较低,约是 APP 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ROI 转化较高。

产品生命周期同等的情况下,H5 版本兼容开发的研发费用更低、研发时间更短

小游戏,成为互联网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它未被纳入强监管,大量游戏团队纷纷下场开发产品、抢占红利。它们在腾讯全域、字节系强势买量,在快手、百度、B 站等平台广泛投放,小游戏生态和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打开。

上述爆款游戏多是通过强势买量出圈,厂商获得高受益后,再以比较低的研发成本持续迭代游戏。随着入局玩家持续扩容,小游戏在玩法和变现上也在向 APP 靠拢。

现在的小游戏不再只是棋牌、三消等轻度休闲益智的玩法,而是偏向中重度。游戏类别也丰富了,涉及 RPG(角色扮演)、角色卡牌、塔防类、战争策略等,其中,三国、仙侠、神话等中重度题材的盘量越来越大。

为了增强游戏体验,小游戏的变现模式也发生了变化。APP 游戏是 IAP(In-App Purchase,即内购变现)为主,吸引玩家付费购买皮肤、英雄、游戏道具;过去,小游戏等休闲游戏一直是 IAA(In-App Advertisement,即广告变现) 为主,现在逐步走向混合变现(IAP+IAA)或 IAP 的模式,变现空间更可观。中重度玩法的《咸鱼之王》、《寻道大千》都是代表。

头部平台为何又出流量又出力,厂商为何加码买量?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小游戏带来的是纯增量,和 APP 游戏乃至整个游戏市场的重合度不高。

行业一直苦于用户大盘增速放缓、难找增量。现在,曾经不起眼的小游戏带来了年轻、女性、低线的增量玩家。微信公开课数据显示,小游戏用户玩家男女比例为 6:4,要知道,APP 游戏用户的男女比例是 9:1;小游戏用户画像较 APP 游戏也更年轻;此外,高线、低线城市用户分布更均衡。

对于头部平台而言,相比于转化链路更长的 APP 游戏,做小游戏的渠道商,还可以满足用户的泛娱乐需求,而这一直是超级 APP 们的一大痛点。

在周丛看来,对比海外休闲游戏产品的重在创意,国内小游戏产业现阶段拼的还是 " 买量 ",随着更多厂商加码买量、成本上升,且内购付费比例整体不高的情况下,红利或许是昙花一现,现在的蓝海可能不出半年就卷成了红海。

新技术:AIGC 风起

如果说小游戏的异军突起,代表了游戏行业向下追求增量的一面,那 AI 游戏大爆发,则反映了行业对效率和技术的追求。

AI 和游戏的结合早就开始了,不过因为今年 ChatGPT 加速 AIGC 商业化,且游戏行业被认为是 AIGC 变现最清晰的行业,因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AI 对游戏行业的改变,今年从降本增效发展到了玩法变革的阶段。

AI 对大部分现有行业最主要的影响,还是降本增效。游戏行业一直存在研发环节人力成本过高、发行端获客成本过高、运营端玩家留存难的痛点,开发一款大型游戏耗资巨大,往往需要几百人的团队、投入几年的时间。

AIGC 的兴起,恰逢中国游戏市场出现营收、用户增长危机,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厂商优先把 AI 当作降本增效的工具。

游戏行业从业者冯林透露,AI 对游戏研发、发行、运营侧都有一定提效,能一定程度上辅助游戏的工业化生产。

例如,腾讯的 Art Hub 云平台、Game AIRAI 研发平台,帮助全流程提效;三七互娱使用 " 图灵 " 美术中台后,2D 作画周期从几周缩短到几天;游族网络今年 4 月的 2D 美术外包成本降低了约 25%。

但冯林也表示,游戏开发真正的 AI 化,还需要时间。游戏厂商是工厂化流水线运作,同时把那么多 AI 工具深度整合进游戏研运全流程并不容易,即便是头部厂商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今年 AI 带给游戏行业最有想象力的故事,还是玩法上的变革,主要在 NPC(非玩家角色)智能交互和 UGC 内容两个方面

AI 怎么改变游戏里的 NPC?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强化学习,让 NPC 更像真人。此前,游戏里的 NPC 可以做到战斗机制和玩法拟人,在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出现之后,厂商追求的是 NPC 的言行举止像人,核心是在游戏里创造有灵魂、有人格的 NPC 和社会,这也是最难的部分。

网易的《逆水寒》就吃到了这一玩法的红利,它因为有可交互、有 " 情感 " 的 NPC,首月流水超过 20 亿元;此外,巨人网络的《征途》系列游戏也有智能 NPC。

UGC 内容创作上,引入 AI 后,用户共创的门槛也下来了,打破了原来少部分人创作、更多人只是玩的局面。

例如,腾讯的《王者荣耀》《绝地求生》中均有 AI 玩家,提高了玩家游戏体验;网易的社交派对游戏《蛋仔派对》,靠 UGC 内容与 AI 结合,获得了大把流量,也因此成为网易 DAU 最高的游戏。近期,腾讯拿出了直接竞品《元梦之星》,被外界解读为一场社交派对游戏的 " 天王山之战 "。

玩法之外,AI 技术还给游戏行业带来了一些新的内容形式。

2023 年短剧市场快速起量,随着一款互动短剧影视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的出圈," 短剧 + 游戏 " 因为沉浸感较强风靡一时。

不过,短剧 + 游戏只是一个引子,许多从业者期待,Meta Quest3、苹果 Vision Pro 等新硬件的带动,有可能改变现有的游戏方式。一些游戏厂商已经开始尝试 MR 与 AIGC 相结合的模式。冯林表示,MR 硬件迭代,再加上 AIGC 技术的融合,将催化新内容形式的爆发,做出真正的 " 开放世界 " 游戏。

新趋势:

国内打价格战,出海更卷更难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游戏产业的 2023 年,那就是 " 卷 "。

先看国内市场。2022 年,中国游戏产业收入八年来首次下滑,游戏用户规模 6.64 亿,是近十年以来首次下降;2023 年上半年,用户规模重新增长到 6.68 亿人,达到历史最高点,市场彻底进入存量竞争。

国内游戏的大盘是手游。2023 年二季度,手游市场增速转正,三季度增长加速。这主要是政策端的推动。因为版号常态化发放,头部厂商的中重度核心产品陆续获批,市场回暖。但也因为新产品排队上线,市场竞争可想而知。于是,价格战出现了。游戏厂商最重要的运营手段之一,就是先用价格争取玩家。

网易的《逆水寒》率先打响价格战,上线后,凭借 6 元的小额礼包、标价 68 元的时装降价到 6 元,连翻登顶畅销榜。官方微博宣布,他们的登顶是 " 薄利多销 " 的胜利。

有从业者形容这是游戏界 " 拼多多 " 的打法。因为过去游戏行业默认的规则是,低配产品制定更低价格,个别头部游戏的道具还可能会涨价。而《逆水寒》的收费模式不是传统的 MMO(大型多人在线游戏),它去掉了数值付费,除了购买不加任何属性的时装外观,玩家再无氪金点。

显然,《逆水寒》的操作,是把传统品类的付费模式,重塑成 " 大 DAU、低 ARPU" 的风格,以快速抢占更大的市场。

可怕的地方在于,不止网易,腾讯的《白夜极光》、《蔚蓝档案》,米哈游的《崩坏:星穹铁道》、B 站的《光隙解语》,都在发福利、变相降价,以吸引微氪玩家。

相比之下,那些涨价的游戏自然就败下阵来,比如深蓝互动的《重返未来:1999》、月胧吟网络的《火环》,就因为定价高、发放福利太少,出现了舆论危机。

国内手游市场价格竞争白热化,游戏不再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另一边,海外市场同样厮杀惨烈。

2022 年,海外移动游戏市场降温,中国出海游戏收入随之大幅下降,2023 年上半年,下降幅度收窄,但没有太大改观,不及海外市场的整体水平。最突出的表现是,厂商更注重老游戏的长线运营,除了米哈游的《崩坏:星穹铁道》预料之中地成为爆款外,没有出现像几年前一样的黑马。

究其原因,除了汇率波动、地缘政治的影响,海外游戏巨头也在重新布局,试图改变国际市场格局,这也会冲击中国企业在海外手游市场积累的优势,导致出海的竞争压力变大,利润空间被压缩。

出海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不过,中国自研游戏有三分之一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出海仍是游戏厂商发力的重点。

图源 / Meetgames《2023 年全球手游市场洞察白皮书》

国内大厂腾讯、网易,更看重海外市场。腾讯的策略是收购、被投公司推出新品,以及腾讯内部的天美、极光等工作室研发同时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产品。今年上半年在海外表现不佳的网易,下半年在日本、北美和欧洲上线的《哈利波特:魔法觉醒》有望带来业绩增量。

关注游戏出海的投资人李蔚对「定焦」总结,整体来说,厮杀激烈,但也存在区域市场的机会。

新格局:两强争霸,新老 PK

游戏,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大 " 现金牛 ",与 " 二八定律 " 类似,已经形成了基本稳定的格局。

近六年来,腾讯、网易、三七互娱、吉比特、恺英网络五家公司的市场份额,从 60% 左右,增加到 2022 年的 69%。

其中,腾讯、网易两强争霸。腾讯的市占率一直保持在 40% 以上,近三年的重点产品包括《英雄联盟手游》、《金铲铲之战》、《暗区突围》;网易凭借《蛋仔派对》、《逆水寒》等,市占率从 14% 拉高到 2022 年的 17%。

另外三家的整体份额有一定提升。三七互娱、吉比特的市场份额均上升 2%、1% 左右;恺英网络管理层重整出发后,市占率从 2020 年的低点提升 1% 左右。

变化发生在 2022 年底以来。伴随版号常态化发放,游戏行业正走向一场规模性变革。大厂,依然是变革的主角,或将重新划分品类市场份额,游戏大厂由此进入 " 新老 PK" 的交锋期。

作为中国游戏的界的一哥,腾讯也有危机感。一年前,腾讯 CEO 马化腾曾表示不再相信量,但如今的《元梦之星》,不但在字节跳动放弃游戏市场的当口与抖音 " 握手言和 ",借知名《王者荣耀》主播张大仙转战抖音后的首秀推广《元梦之星》,更是在各大流量平台疯狂买量。

以 2023 年上半年的公司营收排序,腾讯、网易稳居第一、第二,三七互娱、世纪华通、完美世界进入前五。

定焦制图

细分来看,主要是不同品类的分化日渐明显。曾经的第一大类游戏 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份额明显缩减,回合制 RPG 赛道也受到冲击。射击类、SLG(策略类)快速扩张,ARPG(动作角色扮演类)、开放世界 RPG 都有高速增长。可见,中重度游戏仍在手游中占主导,新兴玩法也有不错的增长潜力。

从这个角度看,国内游戏走向了 " 哑铃格局 "。头部厂商有竞争力的品类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小游戏市场表现火热。

不过,微信小游戏、抖音渠道的兴起,对游戏行业的整体格局暂无影响。

一方面是因为,小游戏虽然不新,但这个细分市场方兴未艾、格局未定。目前的情况是,不断有中小厂商杀进来,但头部产品保持 MAU 稳定增长,且多出自专业小游戏玩家(9130、豪腾嘉科等)之手,三七互娱、吉比特等头部游戏厂商也在布局小游戏,但除了三七互娱,其他厂商爆款不多。

另一方面,小游戏还没能吸引大厂深度布局。周丛告诉「定焦」,小程序游戏更适合下沉市场,头部游戏厂商不会在小游戏上太卷,腾讯、网易更适合竞争重度产品。

今年价格战的出现,还将强化 " 哑铃格局 "。当头部厂商的头部新品,利用游戏道具相对低廉的边际成本,主动挑起价格战,抢占更多用户和市场;腰部游戏的生存环境进一步被压缩,它们相同题材、相同玩法的游戏,最红海的品类、一些不太被人关注的项目,要么接受越来越低的价格,要么靠风格和品质取胜。

游戏行业是技术驱动的内容行业,AI 的引入会改变游戏市场格局吗?冯林对「定焦」分析,从游戏的开发流程、用户体验角度,AI 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此大厂的应对策略基本是,先靠 AIGC 降本增效,持续在研发上探索新技术,至于对格局的影响,还得看 AI 游戏落地的新形态、新品类。

另一边,整体稳定、头部 PK、腰部被碾压的格局,也出现在了海外市场。

从出海厂商收入排行来看,海外市场一直是头部厂商的天下。米哈游、腾讯、莉莉丝等厂商,凭借《原神》,《PUBG:MOBILE》、《使命召唤手游》,《万国觉醒》等 SLG、开放世界类游戏的稳定发挥,占据出海榜单前列。

点点互动、三七互娱跻身前五。其中,点点互动因为生存策略手游《Whiteout Survival》在美国和韩国市场的表现闯进前列;三七互娱近两年的出海成绩比较突出,则主要得益于 《Puzzle&Survival》(生存题材的 " 三消 +SLG" 类游戏)、《云上城之歌》(冒险题材的 MMORPG 手游)等产品。

当然,现阶段谈海外市场格局已定还为时尚早,但随着中国游戏出海的高增长时代结束,可以看到,挑起出海市场大梁的,还是头部大厂的头部大作,前三的大厂一步先、步步先,在吃到了出海红利后,目前已经初步建起了各自的用户壁垒,腰尾部厂商闯出来的难度更大了。

展望 2024 年,国内外的游戏市场环境或将变得更加复杂,曾经那个水大鱼大的时代过去了,用户和收向各赛道头部产品集中和固化的趋势,或许更加突出。国内渐紧缩的游戏市场现状,进一步抬高了行业开发和运营的门槛,小游戏的红利或许很快就会消失,所有厂商不得不进 " 求质保量 " 的阶段。中国头部游戏厂商的出海,则必须从打入产品,走向更深层次的本地化阶段,海外新兴市场或许是留给腰部公司最后的希望。

来源:定焦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砍柴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相关推荐

1
3